“五怪十丑”要葬送中国书画

时间:2003-05-25文章作者:
入世后,和许多行业一样,书画界也对“接轨”翘首以待,然而一道“封杀令”给了中国书画家们一记“当头闷棍”——世界三家最著名的拍卖公司相继将中国书画拒之门外,而日本某旅行社的导游手册竟公然告诫到中国的旅游者:在中国境内购买书画品要慎防上当!最近,徐悲鸿纪念馆被诉卖假画,则将上述新闻背后的“潜台词”再次凸现:中国书画赝品泛滥、真假难辨。赝品对中国书画危害之深,已令中国书画在国际市场声名狼籍。而书画造假只是中国书画界混乱状况的部分体现而已,一味追逐名利更是目前书画界的普遍现象。有业内人士惊呼,中国书画诚信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书画该到救亡图存的时候了!书画官司频出近日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的徐悲鸿纪念馆出售假画案,吸引了众多目光。从2001年起,来自德国的约翰先生先后三次从徐悲鸿纪念馆买下多幅国画,其中包括花费10万元买下的徐悲鸿等五位已故著名画家的作品,但约翰没有想到的是,经多方鉴定,这些所谓名家作品竟全部是赝品。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美术赝品的交易,其暴利仅次于贩卖军火和毒品。在某些地方,制假售假竟采用了“一条龙”的产业化运作方式,从绘画、题款、裱贴、制印到销售……分工极为细致,甚至还请专人伪造“虫蛀”痕迹。更令人不解的是,国内的一些拍卖公司公然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为赝品大开绿灯,为赝品出具“身份证”,大开出货渠道。据统计,书画作品拍卖中,真品数量难以过半。几年来,当这种混乱以法庭诉讼的极端形式屡屡出现时,更搅得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收住了脚步。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拍卖公司于1993年10月在联合主办的拍卖会上拍出了冠名吴冠中的《炮打司令部》,但此画实际是伪作。对此,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拍卖前文化部就出面跟他们说是假画,但是他们还是拍卖,卖了50万港币。”为此画家将上海画店朵云轩与香港永成拍卖公司送上被告席。作为中国书画界的第一例侵权案,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后来,三年的漫长诉讼有了结果,但被告拒绝向吴冠中公开道歉并声明所拍是假画,最终此案只能以法院向社会发布公告了结。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打官司,虽然胜诉却仍不能为自己讨回公道,年事已高的吴老对此极其无奈,不由喟然长叹:“黄金万两付官司。”就在吴冠中为自己正名时,1995年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真假纠纷又起。原告在书画拍卖会上以110万元人民币购得这幅画,然而中国当时最顶尖的两位书画权威对此画的看法竟截然相反,北京的徐邦达认为此画是赝品,仅值110元,上海的谢稚柳却认为此画为真迹无疑。六年后的2001年,虽然最终原告最终告赢了拍卖公司,拿回了购画款,客观上却再次使人们在市场外踌躇迟疑。几乎可以断言,这几个案件的结局给中国书画市场的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导致了画家对制假、售假态度的消极化,使绝大多数画家对制假、售假都采取不予追究、置若罔闻的态度;另一方面使制假、售假非法人员更加有恃无恐,大大助长了书画市场公然售假的欺诈行为。书画市场五大怪乱世藏金,盛世藏画,记者采访中,许多书画家还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书画盛况记忆犹新,那时北京琉璃厂几乎天天有成群的香港人转悠,搜寻可以投资的书画作品。然而,近几年中国书画市场伪作赝品充斥,港台藏家的投资热情锐减。北京的易江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书画作品的收藏,但赝品泛滥竟使他无意中成了一位中国书画市场的研究者,“制假贩假是其一,要说中国书画市场的混乱,可以用这么几大怪来概括。”易先生说。第一怪:假画批发卖在北京的潘家园等地,齐白石、徐悲鸿、启功、范曾等名家赝品被公开出售,价格从200元到800元不等,常常是营业员刚刚卖掉一张,又从柜台里取出一张一模一样的挂上。在成都一公里长的“书画一条街”上,在苏州久负盛名的“书画一条街十全街”上,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子、唐寅的美人……随处可见,画价可以从数万元砍到100元。据说这些画都是从几个“著名”的书画批发市场批发来的。第二怪:赝品藏家爱有一些所谓藏家,专门以低价收购假画,然后再通过关系请一些有名望的艺术家或鉴定家来题签、题跋,于是假画摇身一变就成了“真迹”。有的藏家认为,假画只要放上几年、几十年,就能以真迹的身份面世了。赝品缘何大行其道?易江说,有人虽然心知肚明,却仍然乐意购买,然后花钱请鉴定家做真品鉴定,用于送礼或炫耀,投入少而体面至极。正是迎合了这样的心态和需求,书画赝品才一路绿灯。第三怪:画家满天飞过去,只有大师级的艺术家才能称之为画家,而如今画家这个头衔已泛滥成灾。易江说,仅在全国范围内敢自称“书法家”、“画家”的人,足足在20~30万人以上。除艺术院校、画院、出版社、书协、美协、群艺(文化)馆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社团、机构、企业和无组织无“本本儿”的自由职业书画家。北京“国”字号和“京”字号的书画社团有数百家,各省“省”字号的、地市县字号的甚至街道字号的,还有行业字号的,更是不计其数。第四怪:宰你是小菜价格黑洞是长期困扰书画市场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令投资者最头痛的问题。投资者受骗上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易江说,北京收藏圈子里把港澳深珠人一并统称为“广东人”。“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是拍卖公司最受欢迎的买家,因此行内素有“山东人敢买假画,广东人敢花大钱”之说。易江告诉记者,在2002年秋天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位财大气粗的山东籍收藏“新贵”,花11万多元买了两张假画,此举立即招徕了在场几位广东藏家的耻笑。而不大会儿工夫,几幅被北京收藏投资者评定价格不超过5000元的扇面组合,又被一位“广东人”以2.5万元的价格买走。第五怪:“精品”大泛滥“精品”这个商业名词,现在却在书画界颇为流行。画册不论好坏,通通冠以“精品画选”;画展不管出处,也称之为“精品画展”。相信不少人见识过这种所谓的“精品画选”和“精品画展”,无非还是些大路货,“有的甚至还有些蹩脚货,质量差得让人哭笑不得。”易江说。书画家十种丑态据报道,中国美术界目前号称有上百万人的队伍,这充分说明了书画市场的空前繁荣,但长期以来有一种不良风气一直在收藏界和书画界蔓延——重“名头”不重艺术价值。“‘大名头儿’画家的作品,即使粗制滥造也能卖个好价钱,而‘小名头儿’画家的精品也未必卖得了几个钱。”青年画家李工尖锐指出,一味追逐名利成了书画界的普遍现象,“书画家”这个名词也被名利熏染得“五彩斑斓”。李工说,时下许多书画家不是刻苦研究技艺,提高水平,而是忙着到各地的艺术博览会“练摊”、卖作品。而书画家到各地走穴早也已是公开的秘密。画家走穴时作品论张卖,不问质量,只看数量,为了在短短的走穴过程中挣到更多的钱,他们也就顾不得作品的艺术性,粗制滥造,有的事先将画刻在木板上就直接往宣纸上印。另一些书画家则热衷参加以开张、庆典、奠基、开幕、节日、纪念日等各种名义举办的书画“笔会”,于酒足饭饱之后一挥而就,然后领到一笔价值不菲的“润笔费”。无论收藏界、评论界人士,还是书画家们,均给那些追名逐利不顾艺术质量的“书画家”们画了像,记者归类发现约有十种类型:一是炒作型画家。画家的炒作大多采取如下手法:控制作品上市量、漫天要价、自封大师、为自己组织研究会、收买记者在媒体上为自己摇旗呐喊等等,意在给收藏者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其潜在价值已经很丰厚,价格即将上扬。二是匠人画家。这一类画家匠气十足,一味迎合社会潮流甚至低级趣味,不思进取,只顾赚钱,其作品或粗制滥造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三是作坊型画家。这一类画家,自己画不过来,或懒得下工夫,干脆招呼一帮手下弟子代劳,合作分工,俨然工厂流水作业,无限量生产。四是徒有虚名的画家。早年因在艺术上有一定创新而出名,后来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了,但知名度却“遗留”下来了。其作品从题材到笔墨往往都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东西。五是猎奇画家。有的专门靠画特殊题材扬名,或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方法生搬硬套地拿来用在中国画上,但胡乱的创新并没有多少价值。有些人以名利为驱动,动辄打出什么“主义”、“潮流”,时时想充当艺术界的先锋、前卫,将蛮力误以为雄强,将苍白误以为高贵,将杂乱无章看作淋漓尽致,将软弱无力看作柔美多姿。六是“捞偏门”画家。有的专门以画某一题材自我吹嘘,自封为“虎王”、“猫王”、“梅王”等类称号,还有的自立排名,“第一”、“第二”;有的将艺术制作夸大为艺术创作;有的则牵强附会,生硬拼凑,看起来似乎是标新立异,实际毫无艺术价值。七是交际型画家。一些书画家缺乏真才实学,于是抄近路、走捷径,巴结权贵,拉拢关系,通过外力来抬高自己的形象。这种画家没有真实本事,只有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八是继承型画家。这种画家往往是某个知名画家的后代、亲戚或弟子,其艺术造诣未必很高,但大树底下好乘凉,靠老一辈的知名度,即使自身水平一般,也可吃一阵子老本。九是官员画家。在书画界,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幅作品的价格定位常常与其官职大小有关,社会地位越高,画作的价格越高……这种风潮导致很多画家都争抢美协主席、副主席的职位。十是奖牌画家。一些人的作品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于是为了卖一个大价钱就拼命想办法获奖,各种以捞钱为名的大奖赛应运而生,而且越做越离谱。这些华而不实的大奖只顾赚钱,不注重作品的水平,但却可以让一些画家的作品在交易中升值,给画家们提供了一条自我包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