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当代艺术在巴黎展出

时间:文章作者:李静
[B]从侧厅到主厅[/B]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国际著名的美术馆,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不但其建筑被看做现代建筑创新的代表,它更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和集散地,它关注的现象和举办的展览主要是现代艺术。为承办这次中国当代艺术展,蓬皮杜破了许多先例,首先推掉了在这一时段早已排满的展期;第二这是它历史上首次举办“国别性”的展览,集中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三,除该馆馆藏固定展览区域外,其他的流动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全部给了中国,而且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主厅。说到此次的主厅,张宇回忆起前年在柏林汉堡火车站艺术馆兴办的中国展览,因为当时是中国首次在国外举办大型的展览,在展览开幕之前,德方对中国艺术的整体水平以及策展能力都表示怀疑,只决定把其中的几个侧厅租借给中方,但展览开幕以后,其影响力及受欢迎度让德方后悔不已。张宇回忆说:“当时为了利用好这几个侧厅,使展览有一个整体性,我们把走廊、楼梯都利用上了,把德国的美术馆变成了中国的艺术之河。也许正是德方当日的后悔、疑惑,促使了今天法国的坚定。”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中国艺术人才和中国策展人才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证明具有大国文化传统又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正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尊重和注意。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所说:“今天,国际上任何一项重要的国际展览,如果没有中国艺术家的参与,便很难被认为是真正的国际艺术大展;一个国际策展人的选择视野如果忽视了中国艺术,也会被视为文化上有盲点。”中国怎么样?中国人在用自己的成绩向世人证明,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从昨日的偏厅走向正厅,走进西方主流社会。[B]从三个到五十个[/B]有人把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看做是推荐明星的美术馆,只要一个美术家的作品能在蓬皮杜展出,那他在世界美术界便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因此蓬皮杜对艺术家的选择也是极为严格的,至今能有幸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作品的仅有3位中国人。此次中国当代艺术展是由法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和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在最初筹划的时候,法方最开始也仅想把此次展览变成中国的四五位艺术家的展览。但随着中方的坚持和法方策展人对中国艺术家的走访和了解,他们放弃了初衷。6月24日,将有近50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陈列到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从去年开始,作为策展人的范迪安教授就与他的助手和法方负责人一起走访了200多位中国艺术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后确定了近50位艺术家。范迪安说,这将是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丰富的一次展览。在作品类型上,这个展览的丰富性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展览中前所未有的,其中建筑作品选了10位建筑师的代表作;在视觉艺术形态上,有绘画、雕塑、摄影、模型、装置、多媒体艺术等;在绘画中又包含水墨、版画等不同样式,在艺术媒材和语言上有很大的交叉性、综合性。展品的组合也是交叉的,形成一个犹如置身今日都市景境的迷幻空间。中国怎么样,从3位到50位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简单地对西方艺术的拷贝,而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态,特别显示出自己的活力,具备了在当代文化层面上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条件和水平。[B]从被动到主动[/B]说到此次展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的策展人制。策展人制是国际上对学术性展览所采取的一种策展方式,它主要由这一方面的学者、研究人员担任,领导并负责整个展览的主要事务。此次展览策展人是由法方和中方人士共同担任的,法方代表是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阿兰·萨亚和勒朋,他们也都是非常知名的艺术家。由于双方合作策展,改变了以往在由外方举办的展览中,外方仅按照自己喜好与口味到中国选择,中国艺术家只能处于被动选择的局面。在此次展览中,双方找到一个最好的契合点,一方面保证了不损害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方想要突出的特色,而不会一味迎合西方社会的口味。因此,这种“双向的需要”成就了今天的艺术展。此次展览坚持了从中国出发的文化自主性,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对今日国际艺术发展的价值和积极成果。这里面既有法方愿意看到的另类、边缘的艺术形态,也有不但显示艺术家个性,同时体现中国艺术公共空间和反映中国变化的作品,他们描述了中国20多年来通过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的细节,试图全方位展示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究竟怎么样,相信蓬皮杜这个西方艺术的发射塔,将会把一个真实的当今中国传播到全世界。(中国文化报200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