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馆的美中不足

时间:2003-08-10文章作者:
到新扩建的中国美术馆去转转,已经成为美术爱好者们的一好。即使不研究艺术,光为看看这座曾名列京城“十大建筑”的美术馆的新貌,也是闲暇中的一乐。昨天上午10时,在售票窗前买了两张票,20元一张让人觉得有点儿烫手。一进门厅,就见墙角摆着一张轮椅,是专为行动不便的人预备的。另一侧的电子显示器,为参观者提供屏幕导览图,5层楼内24个展厅的位置清晰可见。新馆重张后,最有观赏价值的,当属“百年美术———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人们很少有机会能同时欣赏到如李铁夫、李叔同、林风眠、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坛巨擘的巨作。新美术馆与老美术馆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人们最关心的。先说展厅的规模吧,让我们用参观所需的时间来表述。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浏览,至少也要花费5个小时,才能把6万件作品看完。展品的数量是过去的几倍,而作品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也超过以往。尤其是名为“新时期的中国画”的展览,使人领略了中国美术界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油画《爷爷的河》表现故土情深,《塞纳河畔记游》表达开放精神,当代艺术作品《巢》则表示现代思维。而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画作,像梁铨的《日记本》、刘子建的《黑色的空间是时间碎片》、潘缨的《虚构99》等,也被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这标志着中国画锐意求新、拓宽领域、面向未来的自信。美不胜收的美术作品,常令人忘情伫立。美术馆的美无庸赘述,但它的不美之处,亦不容忽视。三位从荷兰来的女士诚心诚意地说:“比起老馆,新馆变得高大、宽敞、亮堂多了!让人视野开阔,感觉舒适。不满意的地方是,没有导游,没有人给参观者讲解。也没有说明书之类的卡片可以索取。在荷兰的美术馆,有一种用塑料制成的‘说明卡’,免费领取,用完后再放回原处,供下一位参观者使用。再有,就是每一幅画都只有中文说明,没有英文,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作者名字。我们建议,在每件作品下面,至少标注上画家名字的汉语拼音,这样就方便多了”。就连国内参观者也认为,国家级美术馆的展览说明文没有英文,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更何况北京是将要举办奥运会的国际化城市,外国友人那么多,应该补上这个漏洞。在柏林的知名博物馆里,有用多种语言录制的盒带,参观者可以通过免费的耳机,边看展览边听讲解,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另外,让人感到不便的是,每个展厅和走廊及休息地段都找不到垃圾桶,馆里也没有销售美术书籍、杂志、画册、明信片等的小卖部,参观后意犹未尽的人们,无法买一些能长久保留的读物和纪念物带回去。看了半天展览,美感积攒了不少,却看不到有关展览的“节目单”和“说明文”,能不遗憾?这一点,是不符合国际展览馆惯例的。而最不考虑参观者需要的是,任何展厅都没有牌号标记,也没有展览内容的提示,这令参观者每每望而踟躇,不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