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艺术的世界——访黄苗子(2)

时间:2003-08-28文章作者:文松辉
[B]自评事业:行走在艺术门边上的票友[/B]记者:你不断创新,在很多领域都取得成就。三联书店出版的《画坛师友录》是这样介绍你的:“黄苗子是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著名书法家。”,不管外界如何评介你,如果要你对你一生的事业做个总结,你怎么评介自己?黄苗子(笑):我还要补充一点。我写过很多诗,不过都是打油诗。先后出过两本诗集,一本是《牛油集》,还和翻译家杨宪谊、散文家邵燕祥几个人合出了一本《三人诗集》,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至于要我对自己做个评介,我只能说我不是一个英雄,我也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一个艺术门边上的小票友。我的学历不高,只初中毕业。不过,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爷爷担任过广州《广雅书院》的山长(系主任),我父亲作过香港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好歹是个书香门第,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年轻的时候,我兴趣广泛,什么都学,所以比较杂。但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还是能作出些成就,因为兴趣所至也能有所专。但我真的只是一个票友,你刚刚说我不断创新,那就是因为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才东一下西一下的,要象朱光潜、钱钟书、启功这些人真正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就,才能算家,我只是一个好艺术然后也吃上了这口饭的人。不过,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心灵游戏,自己闹着玩之余,爱好此道的人打个哈哈,也就满足了。记者:你说家庭环境对你影响很大,那你的三个孩子为何没一个继承你的衣钵,他们的工作与艺术不沾边吧?黄苗子:家庭环境确实对人很有影响,至于个人的发展那还的看他自个的兴趣,这是勉强不了的。我和郁风那时候不愿意让孩子吃艺术这口饭,所以老大老二都是理工科出身,只有老三,比较小,很早又在二中上学,后来环境好多了,他就考了北师大,现在在三联书店工作,也算是搞文的,比较接近艺术啦。[B]文艺主张:“由博返约”[/B]记者:人的精力有限,博就很难专,只有天才才能既博又专。你是怎么看待博和专的关系,有什么经验要告诉年轻人吗?黄苗子:首先我要说,天才只有三分,用功要有七分,这是张大千总结而我们也都认同的经验,不过,要想有点成就,天分是要有的,但更需要的是埋头苦干。年轻人的通病是对艺术的规律掌握不多,文化底蕴不够厚。现在很多年轻人从事艺术,有真正感兴趣的,也有半路出家的,还有在其他方面做不成事情改而投奔艺术的。其中有些人又不肯埋头苦学、过于浮躁、太急功近利,可能画的不错,题名却十分糟糕;可能字写得不错,题字的诗文却近乎不通,这都是看了令人不舒服的。你看过去的老艺术家,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好样的,在哪一方面都是很优秀的,画画的,诗写得不错,字也很好,只是他在某个方面的成就盖过其他而没显出来。其实到了一定程度上,物艺是相通的,艺术家不但要业有所专,更需要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取得一点成绩。顾炎武说“行已有耻,博学于文”,这也是我的座右铭。我是主张广博的,年轻人应该多点兴趣,不妨先杂点,打开尽可能多的大门,特别是从事文学艺术类的人,更需要广博的知识做底蕴,然后在博的时候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深入,不管是对书法还是其他的艺术,都要掌握其艺术规律,而后融会贯通,做到“由博返约”。[B]书法艺术:心有三经[/B]记者:你是晚期才成为书法家的,但你的书法作品非常有灵性。你对书法艺术有什么心得?黄苗子:书法看的就是线条、构图、气韵。书法说到底,是构图和线条的艺术。书法和音乐、绘画、舞蹈等是姊妹艺术,书法应是可见的音乐,书法通过点、线、面的变化运动,形成书法的韵律感,从而把观赏者带入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抽象派的画大家也看不出像什么,但抽象派的画却能给人带来艺术感受,中国书法就像抽象派的画。这一点,通过与对中国书法感兴趣的外国人交流感受更深,我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时,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汉字不一定看的懂,但是他们非常喜欢中国书法,为什么?他们说,中国书法的构图和线条非常美,正是中国书法独有的灵动性使他们能透过不懂的字形而感受到艺术的美。另外,书法艺术也是作者心灵的反映,作者在生活中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想法、激情都应该在作品里体现,韩愈说张旭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写发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B]一切任自然[/B]记者:如果现在有一个魔法瓶给你,可以满足你任何三个愿望,你都想做些什么?黄苗子:我都活到这把年龄了,知足啦,没有什么更多想要的。我主张顺其自然,凡事不要勉强,非要勉强,愿望达到了也没有意思。佛家有句话:“向荣的向荣,枯萎的枯萎,一切任自然。”,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