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学术建设的延伸

时间:2004-02-14文章作者:胡斌
作为在当代文化艺术活动中日趋活跃的何香凝美术馆,自1997年以来举办的“艺术讲座”,不仅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支持,而且也成为美术馆在学术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2003年8月由李公明教授主持陆续推出的“何香凝美术馆艺术讲座系列”,每月举办讲座2-3次,每次讲座时间约为2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预留有观众提问部分。而此次艺术讲座系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主持人广邀国内学界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讲演,集专业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这对我们在美术馆学术建设中抱有一种广阔的人文视野有着重要启示。最近,笔者就讲座的有关问题询问了李公明教授。问:你主持的这一系列的“艺术讲座”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艺术的范畴,在美术馆举办这种多领域的学术讲座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答:法国年鉴学派奠基者之一马克·布洛赫曾经写道:“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我想,这种开放性的、动态地研究一个学科的方法对于当下的美术馆学术建设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早在1997年建馆之初,乐正维副馆长和黄专教授就已建立了举办系列性的艺术讲座的制度,后来还举办了人文学科与艺术学结合的全国性学术论坛。我们都共同意识到,随着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生活的不断介入,它的特有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引人瞩目。有基于此,我们的“艺术讲座”广泛邀请了学界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试图在美术馆与当代学术前沿之间建立一种兼有思想活跃与学术严谨的有价值的联系。问:在今年举办的系列讲座中,是如何体现当代学术前沿与美术馆的关联,与艺术问题又具体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联系?答: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美术馆探讨已经触及到思想史、社会政治史、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而对艺术研究也越来越趋向多视角的态势。而现实的状态却是,某些以往被遮蔽的而又是极其重要的领域并没有引起我们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比如“身体问题”,一方面是宏大叙事对身体的刻意淡化、遮蔽、遗忘,另一方面却是政治技术学对身体的全面专政、残酷惩罚。最早撕裂身体政治技术学漫漫长夜的是文艺之神。我们是多么迫切需要开展身体哲学、身体政治学、身体社会学、身体伦理学、身体艺术学乃至身体神学等领域的研究。而汪民安的演讲《尼采以后的哲学思潮:以身体问题为中心》正是回顾了身体在西方的观念中长期处在被压制的位置上的过程,到尼采那里身体才得到全面的重视,受尼采影响的后现代哲学家对身体做出了全新的论述,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今天人们的身体观。又比如单世联的《德国学术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探讨了中德思想关联的基础和实现、中德现代性的优势和教训、中国现代性的进一步展开和完成的依据几个方面,对我们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现代转型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问:关于女性问题探讨的演讲在系列讲座中占的比重较大,你是怎么看待当下美术史性别视角研究的状况的?答:可以说,在后现代主义中,女性主义是最为夺目的一股思潮。然而,国内的美术史研究在纠缠于政治、经济、阶级、民族等视角研究的解析和质疑时,却往往忽视和掩盖了性别视角的研究。直到现在,不少美术史家仍然将性别视角看成是个别人的专职而不予重视,这已经妨碍了展览策划、美术史研究中应有的性别关注意识。那么这类讲座的开展无疑是发人深思的。如艾晓明的《女性主义与艺术》,从西方裸体画中被反复表现过的一个题材“苏珊娜与长老”说起,考察其背后的男权文化意识,从而郑重提出,使妇女的身体和性别在艺术中拥有一个新的位置,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尹吉男的《中国女英雄的图像生成与历史建构》主要讨论新中国自1949年以后,特别是50-60年代中国女性英雄的图像生成与历史建构的问题,这些构成了民族国家关于性别化的英雄叙事的重要模式。而李银河的《当代中国性法律批判》分别就两大类与性有关的法律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介绍了福柯关于性立法的思想,讨论应当如何改革我国当代的性立法,使之更加适应急剧变化的性现状与性观念,这给我们在探索艺术中的女性意识问题提供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法理学背景。问:讲座中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探讨是否与何香凝美术馆近些年在当代公共艺术方面的努力相配合?答:确实,何香凝美术馆一直在谋求当代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坚持不懈,对于公共艺术的内涵、介入公共领域的途径,以及对应的公众的民主权力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尚需充分展开。张柠的《转型期的中国大众文化》结合近20年来兴起的大众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性转型关系,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放在整体历史转型环节中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一种文化批判和重建的新思路。戴锦华的《大众文化研究中的阶级与性别》从世纪之交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切入,讨论中国社会剧变过程中,性别和阶级的命题如何成为一组彼此相关社会修辞方式。这些问题的探讨正好给我们形成一种有效的参照。问:还有一些讲座可以说开辟了新颖的知识视野,富有一种趣味智性的启迪,能否谈谈对此的一些设想?答:我们经常太容易局限于固定的知识领域和视野了,引入一些新颖独特的知识和观察视角可以稍微打破一下这种僵局。比如杜陪华的《楼兰学研究》分析了楼兰的文字和楼兰的学术状态,从对楼兰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中提出了历史知识的可能性与复杂性问题,无疑使听众在学科结构的开放性方面获得十分鲜活的感受。丁宁的《“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具体描述关于国际著名的“埃尔金大理石”事件始末,为作为具有重要文化财产的艺术品归属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特殊而警醒意义的个案。顾铮的《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与问题》介绍了从纪实摄影定义到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现状,以及对纪实摄影的一些反思。问:最后想请问你如何估量这种系列讲座的意义。答: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美术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重要角色,为了适应这种角色需要,美术馆学术建设的外延必须进一步扩展,应该认识到,仅仅关注藏品的独立研究、展览的普及介绍以及狭窄的美术研讨和讲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美术馆学术研究和向公众有效推广艺术知识的要求。这种拥有广阔人文视野的讲座在何香凝美术馆的实现,至少是其学术建设和公众教育进一步贴近美术馆时代要义的一个起始音符。